【海洋文化 邊境漫遊】蘭嶼海岸徒步環島之旅 2012/04/07 – 2012/04/09

蘭嶼 (Lanyu / Orchid Island),一個位於台灣本島東南方49海浬的太平洋海上小島。面積約45.74平方公里,環島長約38.45公里,隸屬於台東縣,是僅次於澎湖島的台灣第二大島。位於亞熱帶地區的蘭嶼,具有高溫多雨的海洋性氣候特性。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6度,年雨量常在2600公釐以上,故蘭嶼雨量充沛,無旱季可言。

蘭嶼是個古老的火山小島,山丘臺地遍布,全島為風化劇烈的珊瑚礁岩所圍繞,只有少數幾個海灣為沙灘,因而呈現群礁的地形景觀。全島最高峰為中央突起的芬蘭峰(舊稱紅頭山),海拔548公尺;山丘的密佈導致平地狹小,村落及耕地只能選擇山麓的緩坡地或河口的沖積扇。

蘭嶼的達悟語名稱為 Ponso no Tao,意思是人之島,後來的漢人以台灣話音譯為紅頭嶼或紅豆嶼,1947年因島上盛產蝴蝶蘭而改名為蘭嶼。島上依行政區化分為四個村六個部落 ,依序為:椰油村(椰油部落)、紅頭村(漁人&紅頭部落)、東清村(東清與野銀部落)和朗島村(朗島部落)。

蘭嶼島上的居民為馬來波里尼西亞語系的雅美人,他們的遠祖大約於八百年前從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移居於此。雖然雅美人〈近年來漸漸改以達悟族作為蘭嶼原住民的族名〉與臺灣其他原住民一樣都屬馬來波里尼西亞系,但在文化的表現上卻有明顯的不同。他們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缺乏釀酒技術、沒有獵頭及紋身習俗和不使用弓箭的海洋原住民族群。他們擅長製作拼板舟、依賴捕魚及種植水芋、甘藷等塊莖作物維生〈不吃蛇及鳥類〉。他們的建築形式、飛魚祭典、新屋及新船落成禮、對死亡及神靈等等的態度,都使他們成為台灣原住民中極獨特的一群。

以下為此次參加「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」所主辦的三天兩夜蘭嶼海岸途步環島行程:(http://www.tamee.org)

4/7 (六)

  • 0830左營高鐵集合、報到、領物品
  • 0900準時開車、車上午餐、行程簡介
  • 1230抵達後壁湖港
  • 1300準時開船,下車後各自攜帶行李持名牌登船,沒有劃位,易暈船的往後坐,若自備暈車藥可在1230服用,協會不提供暈車藥。
  • 1530抵達蘭嶼開元港,飯店會開車來載行李、憑名牌上下船。
  • 1630蘭嶼人文講座,邀請蘭嶼資深文史工作者王貴清老師主講,自由參加,但請準時入席。
  • 1830晚餐,餐廳也在飯店旁。
  • 1930報告行程
  • 各自就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後壁湖港搭船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驚滔駭浪,歷時2.5小時,暈到死的船!救命呀,我不敢搭船回家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踉蹌邁出蘭嶼環島的第一步

好漂亮的住宿處!非也‧‧‧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這個才是「海洋飯店」!

4/8(日)

  • 0630飯店早餐
  • 0700海洋飯店出發
  • 0900朗島玉女岩神采飛揚亭 自由休息(累計7KM)(飲水補充)
  • 1030朗島雙獅岩公車亭 自由休息(累計13KM)(飲水補充)
  • 1130東清人魚和貓午餐 (累計16.5KM)(飲水補充、堤防自助午餐)
  • 1230自由出發
  • P.S. 1400以後中橫入口設路擋,太慢到的不可往南走,只能跨過中橫到紅頭(因距離太遠、會走到晚上,該段路又難走且沒有路燈很危險)
  • (早鳥)1400以前冷泉發放神祕禮物(累計21.5KM)(飲水補充)
  • (早鳥)1530龍頭岩公車亭 自由休息(累計26.5KM)(飲水補充)
  • (早鳥)1600青青草原南入口 自由休息(累計28.5KM)(飲水補充)
  • (早鳥)1730紅頭蘭嶼別館集合(累計32KM)(別館內有飲水機)
  • (早鳥)1700卡車救人
  • 1830別館外晚餐
  • (爬山)1400以前離開東清
  • (爬山)1500抵達中橫入口(累計19.5KM)
  • (爬山)1630蘭嶼別館集合(累計23KM)
  • (爬山)1700卡車救人、
  • 1830別館外晚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徒步環島去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開元港:位於蘭嶼西岸,是進出蘭嶼的唯一港口。

從開元港向北眺望是紅頭岩凝視的海岬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開元港西邊則是視野無限開闊的海天一色景觀

南邊的舊開元港,有昔日的白色燈塔,加上順著岩壁打造的階梯,頗有懷古幽情,走上舊燈塔後,視野十分遼闊。

椰油部落 (YAYO):YAYO,意指食物豐盛如流水。另一別稱為 IMATORON,是形容該部落的居民團結好戰不服輸。這裡除了商家林立之外,亦是蘭嶼行政中心、最高學府、農會超市及加油站的所在地,為六個部落中居住人口最多、最熱鬧、生活機能最便利的區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紅頭岩:是一座伸入海中的小山,尾部山頭以狀似人頭側面而得名「岩頭」。早期蘭嶼被稱為「紅頭嶼」,傳說當盛夏日落西沉時,自台東遠眺蘭嶼島可望見泛紅的彩霞映著紅頭岩,彷彿是趴在海上的紅色頭顱,故稱為紅頭嶼。當地稱此岩為 ji-yakmeiso Rsorian,形容其岩壁造型如流水般地橫流在高聳的岩壁上。

鱷魚岩:由火山噴出的碎屑物堆積而成,因為侵蝕作用岩石節理破裂,如同鱷魚粗糙般的皮膚,加上岩石由海岸邊凸起並仰天張口,狀似鱷魚而得名。當地人稱 ji-macinge Rsorian,形容岩石造形細長,猶如腰段被束緊過而成細長的樣子。

坦克岩:由火山噴出的碎屑物堆積而成,其形似缺了炮管的坦克車甫自海上開往陸地,因此而得名。當地人稱此岩為 vaRai ni manok,指雞舍之意,其傳說典故源自於附近的朗島村民來此放養雞隻,久而久之此地成了養雞舍而得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孔洞:為一系列上升海蝕崖下方的海蝕洞穴,由五個洞口緊鄰構成,每個洞口當地人均賦予不同的名稱解釋意義,洞與洞之間部分可以互通。此處也被稱為「惡靈之窩」,早期被歸為婦女、孩童不宜久留之地,現則成為禱告聖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玉女岩:是一座高約二十公尺夾著一塊小岩石的中空岩石,形狀奇特且頗富聯想。當地人稱此岩為 ji-mavonot,蘆葦束之意,係因由外海望向此岩,猶如一束蘆葦捆把般地豎立在海岸邊。另一名稱為 ji-mitazizik,斜靠之意,源起於當地朗島部落的神話故事。傳說中有對夫妻因意見不合雙方起爭執,孝順的小孩自中間制止二人,因而形成兩邊石柱斜著對靠,中間立一石柱的畫面。此處也是早期朗島部落居民下山去海邊時,為避免乾材被雨淋濕暫放柴薪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神采飛揚亭,走7公里了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朗島部落 (I-RARALEY):I-RARALEY,意思是有禮貌的聚落。過去在道路未開通之前,朗島為東清與椰油部落的必經路徑。由於往來人多,朗島居民見人便打招呼的親切行為,獲得了有禮貌聚落的美稱。朗島部落在椰油部落及東清部落之間,是六個部落中領域最大的部落,也比其他部落有較多的奇岩異石。部落分為上部落與下部落,下部落為老人家居住的空間,而政府興建的國宅便建在部落上方的山腳下,稱為上部落,是年輕人的居住地,形成傳統地下屋和水泥屋以及兩種世代對比的現象。

年輕人居住的上部落

下部落前方的灘頭為舉行招魚祭等祭典活動之地

p.s. 拼板舟 (TATALA) 對達悟族人而言,是海上生計及儀式活動中相當重要的工具,能夠自行建造拼板舟,是被認為成熟男人的重要指標。拼板舟製作時間約在每年飛魚祭之後,主要分為一至三人所乘的小船 (tatara),由21塊板子組合而成;另外為可容納六至十人合作共同漁撈的大船 (chinurikuran),由27片板子組合而成。每塊板子都按照它所在的位置及功能差異來選擇不同的材料,船身的不同結構也分別由不同木材的拼板所組合。各種船板用材的栽培都需要數十年之久,因此常常是父祖種樹,兒孫取材。船體以木棉或樹脂接合,其間不會用到任何一根鐵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白、黑、紅三色拼板舟,必須背山面海擺放,也就是說似眼睛的圖騰要在後、靠山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母雞岩:此岩為火山噴發出的碎屑物堆積而成,形成如母雞在樹叢間帶小雞,因而得名。當地人稱之為 ji-yakmeimano manok,意為形似母雞的樣子。是所有景點中,唯一外來名稱與本地名稱意譯相同的一處景點。

雙獅岩:位於朗島村,為火山熔岩冷卻後形成的自然景觀,酷似兩頭中國傳統的吉祥獅子造型。當地人稱之為 ji Panatosan,指東清、朗島部落傳統領域的起、終點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貓頭鷹購自「山林小舖」,由張林山所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軍艦岩:位於蘭嶼東北角海中,是連串的珊瑚礁所組成。由於外觀酷似軍艦,相傳二次大戰期間,美、日兩軍在蘭嶼對戰時,美航空軍機誤將「軍艦岩」視為日本海軍戰艦,約莫砲轟三、五分鐘方才發現原來是塊形如戰艦的岩石。當地人稱此為無人小島 (ji-jaRawed),形容不易登陸之意。此島雖離蘭嶼島不遠,但因附近海域暗流多且急,要划船到此小島得費一番功夫。

東清部落 (IRANMEYLEK):是指這裡有許多 ilek(天竺舵魚、低鰭舵魚,俗稱白毛)。另一名稱 IVAZOGA,意謂太陽最先昇起的地方,傳說這裡也是天神下凡之地。山林海洋資源豐富,當地人常說:「山林是我們的倉庫,海洋是我們的冰箱」以表感恩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東清灣:位於蘭嶼東邊,東清部落前的天然港澳,是最大的海灣地形,也是綠蠵龜上岸產卵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跟著我們環島的狗狗

野銀部落 (IVALINO):位在蘭嶼東南方,IVALINO,指馬鞍藤之意。是目前島上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傳統部落空間。完善的地下排水設計及躲避颱風、東北季風的住屋型式,表現出達悟人與自然融合的生活文化。部落目前分成傳統聚落及現代水泥房,年輕人居住在水泥屋,老人家則大多居住在傳統地下屋,野銀部落也是島上提供最多民宿的聚落。

p.s. 傳統地下屋,是達悟人因應蘭嶼島上特殊的氣候及環境(高溫多雨、多颱風),就地取材,所發展出來的獨特半地下屋建築,由主屋 (vahey)、工作房 (makarang) 和涼臺 (tagakal) 所組成。主屋建於地穴中,只有屋頂露出於地穴之外;工作房建於淺穴之上,但其地板大致和地表齊平;涼臺則是高於地表的干欄式建築,大都有頂無壁。主屋的正面朝向大海,工作房與涼臺的屋脊線則垂直於主屋脊線。理想上一個家庭的主屋須隨其男性家長年齡之增長而擴建。主屋的規模以門洞之多寡來計算,門洞越多,房屋的正面也越寬,縱深自然亦須加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是「早鳥」,可以領到在「冷泉」發送的神秘禮物:地瓜和水芋〈水芋的口感很特別,有菱角的味道〉。

雖然開心可以繼續環島,不必被迫爬山走近路;但這也意味著我還有漫漫的10.5公里長路待走呀!

鋼盔岩:又名帽子岩,因形狀酷似鋼盔而得名。側邊有一缺口,恰似帽沿,十分特別。

龍頭岩:位於大森山東南方,是一隆起的珊瑚礁,形狀酷似一隻傳說中的中國龍頭,口、角、鬚俱全,龍爪向天空張牙舞爪的樣子,尤以傍晚天空映著泛紅的彩霞為背景時,更如火龍般的氣勢凌人,是蘭嶼具代表性的景觀。當地人稱之為 ji-mazicing,意為岩石鋒利不規則形成坑坑洞洞的岩壁。此處的海域亦是蘭嶼人重要豐富的漁場。

小蘭嶼:位於蘭嶼外海東南方5.3公里處,無人居住,當地人稱為 ji-teiwan,為神秘島之意。 另一名稱為 ji-magawed,此乃因小蘭嶼是達悟人非常重要的漁場,惟該海域暗流多水流又急,故男人到小蘭嶼捕魚是件艱鉅神聖的事,有如爬山採荖藤一樣的辛苦。傳說若女性不顧禁忌到該島,將招來狂風暴雨、氣候變天的風險,故目前為止女性登陸小蘭嶼仍被列為嚴重之禁忌。另外小蘭嶼島上怪石嶙峋,地形險惡,前往該島必須由當地嚮導帶領。

八代灣:位於紅頭村,為看夕陽的絕佳地點,並可浮潛戲水。

終於抵達「蘭嶼別館」

「無知」真的造就了「勇氣」;32公里,原來是這樣的長度啊!

4/9 (一)

  • 0630飯店早餐
  • 0700蘭嶼別館出發
  • 0830虎頭坡涼亭 自由休息(累計4.5KM)(飲水補充)
  • 0930椰油港集合(累計7KM)(領行李、上船)
  • 1000椰油港準時開船
  • 1230抵達屏東後壁湖港
  • 1300後壁湖餐廳午餐
  • 1400上車回左營
  • 1700抵達左營高鐵、解散

紅頭部落 (IMOUROD):IMOUROD,位在蘭嶼的東南方,意指成群集聚的部落。八代灣是飛魚文化的發源地,每年紅頭部落為島上第一個舉行招魚祭的地方。部落內的蘭嶼鄉衛生所為守護蘭嶼人健康的唯一單位,唯一的郵局也在此部落,而爭議最大的核能廢 料貯存場也在紅頭部落傳統界線的末端。

p.s. 飛魚 (AliBangBang) ,為表層洄游魚類,是蘭嶼人最重要的食物,捕捉飛魚更是達悟族的傳統文化核心。達悟族人依捕捉飛魚的活動將一年分為三個季節,並發展出屬於蘭嶼島特有的歲時年曆,同時牽動相關的社會組織(漁團組織〉、生活禁忌與工藝技術的發展。

漁人部落 (IRATAI):IRATAI,位於蘭嶼南方,意指平坦而寬敞的地方,為蘭嶼機場所在地。又漁人部落殺飛魚的刀法為四刀,迥異於其它部落的殺魚文化。

虎頭坡是環島公路上極佳的觀景點,北望饅頭山、開元港、椰油山,南望蜜月海灣、機場。

為方便遊客駐足欣賞景點,建有大型涼亭供遊客休息。

饅頭岩:抵達機場或開元港時,映入眼中圓凸狀如饅頭之饅頭岩,是看到蘭嶼的第一個地標。突出於海蝕平台的饅頭岩,具有近乎水平之柱狀節理,並有許多火山口相之特徵。饅頭岩是熱帶魚及龍蝦的故鄉,也是椰油部落過去「崖葬」、「海葬」的墳場。現在饅頭山下則是蘭嶼高級中學的校地,美麗的建築與周邊環境相互輝映。

勤奮不懈的山羊,攻頂完成任務!感謝此行的「老」朋友們傻傻相伴,人生這條路上,我們一定可以「走」的很遠!

本篇發表於 步履間, 佇足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